看壶看到一定数量,
就要尝试拓展视野和思路的去看
意思是不仅从壶本身
而要综合纵向历史时间维度
以及横向同时期不同作者的同款式
甚至结合作者本人创作风格去看。
今日从一个有趣的角度来鉴赏这件封面主角
《笠荫》壶
年轻一代的实力派陶人 周呈飞 制作。
《笠荫壶》,清代陈曼生创作
相传曼生在溧阳为官时
某日微服出巡,行色匆匆,饥渴难耐
在一山间小店歇息
信步入坐,清茶入口,酷热顿消。
邻桌端坐一僧人,观曼生举止
不仅颔首,起身相揖:
施主此生有佛缘,阿弥陀佛
曼生还之以礼,僧人以斗笠赠之,飘然而去
曼生愕然,执笠于手,若有所思。
后与紫砂名手杨彭年合作,制出笠荫壶
壶成后亲自刻上:
笠荫暍,茶去渴,是二是一,我佛无说。
铭文耐人寻味
意为笠帽能遮荫祛暑,茶清能涤渴去烦
静抚心灵,孰轻孰重,连佛也没有说清。
典型的文人壶
曼生壶以铭文切题切茶的艺术修养而闻名
让我们看一下曼生眼中的那顶《笠荫》(壶):
久远的气息扑面而至
仿佛一顶几百年前的斗笠放置于桌案
曼生那顶斗笠是偶遇的僧人相赠
必定不会是崭新精致的
而是一件充满禅意和佛性的朴素之物
不然曼生绝然不会接受。
而几百年后,我上手观赏的这顶斗笠(壶)
感觉如何,继续看:
周正的身型,精致的做工
讲究的选料,流畅的线条
散发出极具当代审美的高品质感觉。
如果曼生那顶斗笠是山间朴素之物,充满禅意
那周呈飞这顶笠帽
如放置房中高档柜格内,气质不俗。
老玩家们不要误会
我并不是在拿两件作品比较
而是把它们都还原成了两件服饰(帽子)
我曾想过,周师这件作品是否欠缺一些老辣
是否太过正气
转念一想
是我太着相了
没有考虑作者本人的性格气质。
一个朝气蓬勃的年轻人
作品充满正气且工艺精湛
这不才是正确的样子?
特别一提,我对这件壶的壶把印象深刻
源于玉龙环的造型
给这顶帽子又添了几分贵气
我现在想说:
这顶帽子可能还不是放在普通房子吧
估计得放在豪宅吧(开个玩笑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