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人冯可宾《茶笺》中云:「壶小则香不涣散,味不耽搁……」清代吴骞《阳羡名陶录》里也说:「壶宜小不宜大……汤力茗香,俾得团结氤氲……」
时至今日,壶制小,已不是新鲜之事,而是审美、器用、市场共同作用下的集体意识。
近日在友人手里发现一款「光明石瓢」壶的小版,这个体倒让人颇感新鲜。
「光明石瓢」,由清末民初紫砂名家陈光明先生创制。许多壶友都知鼎鼎大名的顾景舟先生「满瓢」,但其实「满瓢」的造型是由「光明石瓢」演变而来。
陈光明在顾景舟心中地位甚高,顾老有记曰:「陈光明,字匡庐,小名润宝。中年以后,依其女侨居上海。技艺较同辈精致,被同代艺人誉为二陈,即清初陈鸣远,清末陈光明。」
「陈光明石瓢」
顾景舟与陈光明曾同在上海【郎氏艺苑】仿古,顾老对陈光明甚至有过这样的评价:「在上海仿古的名手里,手艺最高的,当属陈光明。」
陈光明留下的传器未来【砂壶图录】作具体介绍。今品赏眼前这件致敬经典的小「光明石瓢」。
壶身呈梯形,曲线流畅,造型精巧
足呈鼎立状支撑。
直流,简洁见力度
暗接,溶于壶身整体
把呈倒三角势,与壶身互补
平盖、桥钮,比例得当。
辅以调砂之段泥,五彩效果
盈盈一握的尺寸(容量 140cc)
将此壶秀巧精工的特点展现淋漓精致
轻灵与稳重并存。
「光明石瓢」是一款经典而又小众的紫砂壶器型。说其经典,是因为它延伸出的满瓢对后世的影响巨大。而小众,恰也是因满瓢过于火热而让人忽略光明石瓢的存在。
景舟「满瓢」之于「光明石瓢」究竟是递进还是演化,各花入各眼,且不评说。但在现今紫砂壶市场,无论是老三样摹古带来的视觉疲劳,还是经不起推敲的创新造成的生命力羸弱。此件小众经典的再作,已经给玩家群体带来一个小小的惊喜。
「作者简介:」
赵宣
师承国家级工艺美术师马璟辉先生
制作手法全面,作品别具一格。
转载请注明:茶馆网 » 赵宣「光明石瓢」,小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