编者注:
「幽谷」为裴琳、刘景伉俪通璧之作,由裴琳设计并抟制壶身,刘景捏塑山石形摘钮。整器通体以刘景先生特别配制之老段泥制成,突出了泥料的天然质感与韵味。壶身呈扁圆形,敦实可爱,壶流与壶把相对纤细,似明式家具的简洁与素雅,突出了作者对极致美学的追求。嵌盖之上,画龙点睛,巧妙融入了古典园林中的堆石假山元素,不仅美观,更兼具极佳的实用性。
裴琳、刘景合制『幽谷壶』
2020年西泠拍卖参拍作品
拍卖前夕,图录邀请裴琳分享「幽谷」创作心路,
由 宜筠 兄作小文一篇:
「幽谷」创作小记:
梅雨细,晓风微,又是一场雨后的夏夜。
今年的雨水比往年又多了许多,
江南的梅雨季,绵长而湿润,
一切景致都淹没在氤氲的雨中。
骤雨初歇之时,漫步景园,
忽觉园中小景恍若晚明文人张岱笔下之“不二斋”:
方竹数竿,潇潇洒洒,翠樾千重,晶沁可人。
在这样的雨季,幽居游园,蓬窗竹屋下,
盆池拳石间,会心不远,可得趣颇多。
△ 「景园」小景
行至廊前,忽而瞥见廊柱下不起眼的柱础石,
已因连月阴雨而青苔斑驳,
而圆鼓造型的柱础石有了青苔的修饰,
更显得古拙可爱,
自有明式简约之风。
梅雨季,景园怀古,
见石而心怀古情,抟壶的灵感被激发,
于是,研山系列也就应运而生了。
柱础石也被称作磉盘,
作为中国传统建筑中石构件的一种,
它是承受屋柱压力的奠基石,
在传统砖木结构建筑中也被用于负荷与防潮。
所以凡是木架结构的房屋,
可谓柱柱皆有,缺一不可。不同的朝代,
柱础石的形态纹样也不尽相同。
而清代文人陈曼生,
也曾根据柱础石的特点和紫砂的表现力设计的柱础壶,
作为曼生十八式的经典造型,一直被流传沿用至今。
而今,在烟雨朦胧的江南,
景园的主人再次用紫砂泥赋予了磉盘以新的诠释。
明清文人喜“小”,小壶、小砚、小案、小几,
小了才能够更方便地品赏把玩,
“研山”系列文人壶,造型娴雅又不失小巧灵动,
壶身参考柱础石之敦厚形态抟制而成,
壶嘴壶把看似随意捏制,却全然不失筋血骨气。
此壶的亮点在于山石造型的壶钮,
一抹山石从砂泥之中破土而出,
它可以有春山之中充满生机的劲润,
也可以是秋水之上影堪波平背后无常的虚妄。
“山云蒸,柱础润。”以柱础为基,
承托起江南的一片远山淡影,
在润秀空灵中独显出几分充满禅意的平淡天真。
宗炳在其《画山水序》中
给予了山水“含道映物、澄怀味象”的“圣人与贤者”之姿,
而今景园主人以紫砂胎质再造自然,
缩山为尺,囊入一壶,于股掌之中,亦可享山玩水。
“含溪嚼茶坐盘石,怅惆欲趁西飞霞。”
试想雨夜清闲,静守茶烟。
研山之石清风阵阵,沁心之茶悠香绵绵,
此二者同为天地造化之物,
一齐享得,轻嘬一口,仙福同至,美哉妙矣。
后记:
“山石”元素为刘景老师研习多年之题材
图录曾在【景园】观赏刘师许多鲜为外界知晓的作品
有一部分与紫砂传统造型截然不同
从中可以领略刘师对“山石”深远探索之风貌
「幽谷」是“山石”与砂壶结合系列之延续
裴琳抟壶之毓琇清丽
与刘景山石之文娴俊雅
相得益彰,结合出一枚辨识度极高的当代文人壶
参考文章:(宜筠)作
赋格,寻求山水之道。观刘景、裴琳合制「研山」
此壶为2020年西泠拍卖裴琳老师参拍作品
更多详情敬请关注8月8日西泠拍卖会现场
转载请注明:茶馆网 » 缩山为尺,囊入一壶。裴琳:『幽谷』创作小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