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间:2019年6月27日
地点:手堂
说到“葫芦壶”,我脑海里不下十余种,
葫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里重要题材,寓意“福禄”
成为众多砂壶采用的主题
最为著名的乃曼生款葫芦壶。
也许正因为曼生葫芦太出名了,
诸多陶人一出手便有曼生葫芦影子,
也有一些改良款,
但总觉要么大差不差,要么俗不可耐。
第一次见到周永新先生制的葫芦壶(《福芦》)时,
是一个月前,在他家里,一件生胚,
令我眼前一亮便是这新奇造型,
特别是壶把尾部那一截小葫芦,
居然是壶把的一部分。
“太妙了!”我的眼已经离不开这件作品了,
却被告知已经预定了。
我诚心的想订做两件“福芦”,
周老师答应了。
昨晚拿到两件“福芦”后,
才有机会细细端详。
除却一早吸引我的那半截小葫芦壶把外,
这件葫芦壶本身亦是一件大葫芦。
壶盖隆起,犹如葫芦上半截,
壶身圆鼓,亦如葫芦下半段。
形象如此,实为有趣。
再细看那截最有特色的小葫芦:
不同角度观察,犹如葫芦架上悬挂的迷你葫芦。
草黄的泥色,喻是这小葫芦已被晒干硬化,
生命尚未茁壮,却已不再变化,
但它精致可爱,却能得到人之爱怜,
不知是遗憾还是幸运。
此件《福芦》看点远不止此,
壶流如鱼泡小嘴,圆嘟可爱,
壶把的小葫芦仍然有藤蔓蔓延至母体,
似在汲取营养。
我猜,它仍然还活着?
哈,都没有关系!
它成了砂壶,便能在我们手里永远鲜活。
壶钮以一段藤蔓捏塑而成,
呼应整器,添几分象形特色,
粗糙肌理便于提拿,
藤蔓与壶钮皆以紫泥抟之。
值得一提,小葫芦下部有个细微气孔,
因小葫芦为中空,存在空气。
需戳一气孔排气,以防烧窑收缩炸裂。
不做实心也是为减轻整壶重量,
象形花器,以轻便灵巧为佳。
若我们从上往下观赏它
挡住壶嘴,壶身与壶把小葫芦仍组成一葫芦;
挡住壶把,壶身与壶嘴仍为一葫芦形状。
我只能想到一词:四面玲珑!
说它四面玲珑只是笑谈,
葫芦壶在中国人心里永远是美好祝愿的象征。
福禄双全,吉祥美意,
古时以送葫芦表达送福禄的祝福。
但周老师之创意却十分可贵,
当今的砂壶陶人,
太多眼界狭窄,彼此抄袭,
并不认真的去研习中国传统文化。
以致大家做的壶开始千篇一律,
客商也逐渐审美疲劳,厌倦。
好的土壤会迸发更多的活力,
好的作品不能流于老三样的传统偏好。
真正的生命力来源于创作设计、文化理念,
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能够提供足够的素材。
希望周老师这样富有创作思想的陶人越来越多,
给我们不停的带来新鲜生动的作品。
「作品信息」:
「品名」:福芦
「泥料」:段泥+紫泥
「容量」:230cc
「作者」:周永新
「工艺」:纯手工制作
转载请注明:茶馆网 » 紫砂壶:周永新制「福芦」壶